G.mall张行:传统创意已死,但人人创意时代来了
人物名片:张行,G.mall创始人,创世集团董事长,天使投资人。
一个人人创意的时代,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好创意这件事,想要做一个好的创意,来学习它的三步骤。
笔记|笔记侠 大华 编辑|笔记侠 Even&越越
根据2015年11月22日张行在共做室线上发布会“100品牌+10000创意人的盛会”演讲整理,经主办方及演讲者审阅授权首发,转载请联系kezhou20或回复“转载”,违者必究。
演讲笔记完整版首发——
大家好,非常开心来到共做室。今天作为一个已经退出创意行业的老人,是有点不好意思的,这几年一直没有做创意,在做一些创业项目。但是,我看到“共做室”这个APP,他们玩的这些事情是我当初想做但没有能力做的事情,我们还是要感谢互联网,让大家有了这个机会,让更多年轻人可以在这样一个更加开放、更加活跃的平台上贡献自己的创业力量。
今天我想讲的一个话题是:创意是干什么的?创意到底要做什么?我们为谁做?怎么做创意?这么多年下来,我自己的一个感觉是:很多人做创意是在做一些有意思的东西,并不是创意本身,因为创意是一条曲线,而不是一条直线。
但是,今天我们在市面上看到的大部分创意都是一条直线,就是一个问题提出来,本能地给出答案,答案听起来好像很有道理,但是又觉得很无趣,这可能是我们经常碰到的一种感受。
所谓的创意,在我的理解里面,指的是另外一种解决方案,而不是当下我们直觉能反应出来的解决方案。它应该是第一种、第二种之后的第三种解决方案,才能称为创意,不然只是答案而已。答案和创意是有区别的,有时候大家提出个问题,我们会七嘴八舌讨论,会给出很多答案,其实大部分的头脑风暴都是很无聊的。我们很难从头脑风暴中得到创意,因为我们给出的都是答案,并不是创意。
什么叫做另外一种解决方案?所谓的另外一种解决方案,它其实有三个步骤。
第一,你所面对的对象到底是什么?
比如说杜蕾斯,在社交媒体上做了非常多的互动型创意。我认为是很棒的创意,这些创意,绝对不是我们的直觉反应能够得到的一种答案,而是通过另外一些不同的思考方式得出的结论,这些结论让我们看起来既是一个结论又是一个答案。因此,所谓的创意并不是一个想法,而是一种能解决问题的答案,这些答案并不在我们常识之内,是在常识之外的。
比如哈根达斯、杜蕾斯,如果我们对这样的对象进行创意,第一个要考虑的问题是:它是什么?它是一个雪糕、一个避孕套,可能是任何一种我们随口就能叫得出的东西,那么我们对这样的对象进行创意的时候,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对它进行认知。在常识里面,不需要对它进行过多的思考;第二就是它还可以是什么?这个时候才是创意真正的开始。
第二,它还可以是什么?
我们所有的创意都是围绕一个话题来展开的,大部分人都只是在对一些常识性的问题进行解答。但当我们问它还可以是什么的时候,我们称之为创意或者发散型创意。
我们可以花很多的心思,从知识经验里面寻找一些可能跟它关联的点,但是这样的创意常常无功而返,因为还有第三个问题,很少有人回答的问题。
第三,你想要传播或者是传递的对象,他们此刻最需要什么?
这个问题恰恰就是创意的灵魂或精髓所在。他此刻喜欢什么?最关注什么?你必须要把你的第二个问题和第三个问题关联在一起思考,这个时候才会产生所谓的创意。
因此,第一个问题“它是什么?”,这个问题是创意的基础,而不是创意的起点,第二个问题“它还可以是什么?”才是创意的起点,把它和第三个问题“你想要传播的对象,你要搞定的对象,此时此刻最关心和最需要的是什么?”关联在一起思考,创意就会非常迅速地产生。
打个比方,就说我做的这个“小笨蛋”,一个鸡蛋的创意,很多人都觉得挺有意思的。为什么会想到出现这个“小笨蛋”?其实就是对我刚刚讲的那三个问题的回答,我们通过回答这三个问题,就能把这个创意的原理搞清楚。第一个问题:鸡蛋是什么?鸡蛋就是一种食物,在我们的厨房里面经常会出现,简单平凡。
第二个问题:它还可以是什么?鸡蛋其实可以是任何东西,我们小时候玩的游戏,在鸡蛋壳上画过各种各样的手工作品,甚至我们小时候的手工课,也会经常拿鸡蛋壳为原材料进行创作。这种记忆或者体会,不能直接地转化成一个创意,它仅仅是我们经历过的一些事情,但这些可以作为创意的素材对它进行剪辑。最重要的是第三个问题:我想要把这个鸡蛋卖给谁?他们此时此刻需要什么和最喜欢什么?
鸡蛋作为家里最基础的一个食物原材料,它的主要销售对象一定是我们的家庭主妇或者家里面主厨、炒菜、买菜的人,应该是他们来决定买什么样的鸡蛋。如果我们面向的是这些家庭主妇,做一个假设,什么样的人在家里做饭的时间比较多?我们更多的理解为是这些结过婚、有小孩的妈妈们,她们在厨房里的时间是最多的,或者说她们不得不待在厨房里面。
对于这样一个群体,我们要去思考,这个群体到底需要什么?她们此刻最关心的是什么?其实她们并不关心做菜,她们更关心的是她们的小孩。她的宝宝需要什么呢?宝宝需要的是健康快乐。如果说把我们的传播对象锁定为这些妈妈们,我们的最终产品使用者锁定为小孩子的话,可能就会很容易得出一个答案,小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?最喜欢的是什么?这个时候“小笨蛋”的创意自然而然就出来了。
我们面向的对象,她需要让宝宝健康快乐,那么我们就做一个能让宝宝健康快乐的东西。他的快乐来自于什么?来自于角色。孩子最喜欢的东西是带有生命的小动物,鸡蛋本身并没有生命,我们就给鸡蛋加上一些拟人化的特征,让它看起来是有生命的。最终在鸡蛋上加了个眼睛或者嘴巴,这最终形成“小笨蛋”这样一个创意的东西。这个创意在传播给妈妈们的印象中,她们看到就知道宝宝会喜欢它,同时她也可以拿这个鸡蛋教育小孩,鸡蛋是有生命的,小孩子对待一切都应该像对待有生命的东西一样爱护。
这样的创意看起来特别小,它符合我刚刚讲创意的三个步骤。这个过程里面逻辑其实是非常严谨的,它并不是天马行空的发散型创意,而是非常严谨、非常精准的一个对象,同时也有我们的目标。通过对这个精准的对象进行锁定之后,我们才能真正地对一个创意有自己的把控,而不是天马行空。
我在最近一年的时间里面,很少看到有比较好的创意出现。因为创意这件事情越来越个人化了,不像过去,我们有很多人在一起做一些头脑风暴和逻辑的梳理,更多的创意来自直觉化或者带有更强的新闻性、更强的知识性。
因此,今天我想讨论另外一个话题就是,创意到底应该是哪些人来做?过去我的工作经验里面,大部分的创意是由一个团队来完成的。但在最近的一年里,我发现公司里出现的大部分好创意都是由一个人完成的,也就是说过去我们需要依赖经验和技巧才能完成的事情,今天更多的变成是一种兴趣了。
创意这个行业,在我看来很快就要消失了。我认为未来是一个人人创意的时代,创意很难再成为一门技能或者技巧,赖以生存再依靠它生活,这种情况很难发生。大规模、大团队的创意,除了极少数的企业有需求,更多的品牌将依赖随机性或即兴创意,这些创意的成本和效率都是传统创意团队作战无法抗衡的。准确地说,创意化的个人时代已经来临了,我们必须要接受这样一个观点。
我为什么看好“共做室”项目?它能够提供一个更加准确、更加正式的认可个人创意的平台。过去的创意都是通过大型团队作业完成的,如果今天创意人人都能做的话,我们可以想象一下,每一个创意的价值通过平台能够把它转化出来,变成实际的价值。这件事情本身就非常有意思,也值得我们去深思和关注。也许他们做得不是特别大,但我认为这个趋势是不可挡的,任何人无法逆转这样一个趋势。
一个创意众包的社交平台
我们对创意的需求更多体现在内容方面,而不再像过去一样,把创意做成一个比较大的事件,更多的时候是一些小的想法,某些小的想法最终可能会像一颗种子一样,发展成一颗参天大树。因此,现在我会特别关注哪些创意人的一些动向值得我们去深思,这两年创意人的转变还是蛮多的。
第一,我们能感觉到广告行业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;第二,创意人越来越自由化,越来越个人化,大量的工作室涌现出来,也有更多的自由职业人出现。很多创意人跨界到自己做产品、自己创业,而不是过去把创意当成一门技能,当成赖以生存的技术。
其实,今天创意的技术价值已经贬值了,因为人人都可以做创意了。过去我们要花很多钱请一个人甚至是一个团队来画插画的,但现在很多非美术专业的年轻人,他们自己就能够用插画表达一切的东西。他们表达的方式和目的不像我们过去是一门工作或是一份任务,仅仅只是爱好,但你会发现这些爱好非常感动人。插画传播的能量远远大于过去团队完成所谓的一个案子。
因此,这是一个趋势,大家一定要明白。这也是三年前我从创意行业退出来的一个原因,我停掉了我所有的创意项目,全力转向互联网,我认为未来创意不太可能支撑一家公司,这种能力无法养活一个公司,因为现在人人都能做创意了。就像我今天看到共做室他们今天这场活动,在我看来它就是一个很好的创意,用一个非常低成本的操作就调动了一万人,过去我们要做成这样的一件事情,没有百万的预算是无法想象的。
我看到他们没有一个像是做创意的人,没有一个有做创意背景的人,但是做出来的海报和文案也很好,整个活动策划也没有什么问题。就是这样一群人,他们不是做创意的人做出比我们过去更专业的创意,同时你要知道他们在做互联网、在做程序开发、在做过去创意人无法想象的事情,把创意当成了其中的一件事而已。
现在人人都可以做创意了,我们为什么还要请一家公司来做呢?这才是我想要和大家分享的,就是创意不再成为一门赖以生存的职业,我们应该把日后生活的每时每刻都当成是创意的一个平台,每一个东西你都得有想法,不管你做什么,创意是无处不在的。
创意是人人都可以使用,并且在生活中都能够随时随地解决问题,能够把我们的生活质量和品质提高,同时我们能够通过创意帮到别人,那么这个可能就功德无量了。
有时候别人提出的问题解决不了,但是如果你提出一个特殊的解决方案,这个解决方案能帮助他的话,对你来说可能就是十秒钟的事情,但对另外一个人来讲可能就决定了一个企业的生死、一个项目的兴亡。因此,我今天主要想和大家分享的有两个话题:第一个就是创意的三个步骤;第二个就是创意行业未来的一个走向。我自己非常希望我们所有的创意人都应该清醒过来,不应该死死地抱着“创意”两个字或“创意人”这三个字,它不是你的专属标签,创意人在今天是每一个人的标签。
笔记君:侠客们觉得我们的页眉用“互联网分享会后,请看笔记”好,还是“分享会后, 请看笔记”好呢?来后台提提意见哟~~
回复大咖名字,查看精彩笔记
KK丨克莱·舍基丨周鸿祎|李善友丨傅盛|余晨丨龚焱丨徐新丨 阎焱丨俞敏洪丨李丰|宗毅丨蔡文胜丨吴晓波丨段永朝丨张邦鑫丨赵迎光丨罗振宇|吴声|伊光旭丨李欣频|张怡筠丨王东岳...
互联网笔记合作伙伴
颠覆式创新研习社|创业邦|中欧商业在线|中欧战略系|黑马会|复旦大学|李欣频私塾课|互联网大篷车|行动派|中关村国际创业节|福建省互联网年会|俺来也青春创业营...